幼有善育 鹭岛“托”起普惠幸福圈
面对0-3岁婴幼儿照护难题,厦门市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,打造出普惠托育服务样本,让“幼有所育”迈向“幼有善育”。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面对0-3岁婴幼儿照护难题,厦门市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,打造出普惠托育服务样本,让“幼有所育”迈向“幼有善育”。</p> 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在湖里区禾山社区,900余名婴幼儿的托育需求曾让双职工家庭犯难。“老人一病,孩子没人带,工作也分心。”如今,居民高女士的困扰已化解——社区腾出办公用房,按“机构自验、区级验收、省市复核”流程,建成低于政府限价的普惠托育点,让普惠托育“托”起千家万户的小日子。</p> 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此外,社区与专业机构共建的“小苗禾托育中心”与湖里妇幼保健院、禾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,定期发育筛查;向日葵亲子小屋嵌入早教课程,实现了“医育融合”。“小宝从哭着不肯来到主动打招呼,和小朋友分享新学的儿歌,老师很专业,我也学到很多育儿知识。”居民林女士欣喜道。</p> 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2024年10月,社区再推“爱邻护幼”服务点,周末半日托、临时托全免费,累计服务1029人次。“偶尔加班,娃有地托,还不要钱!白天我能专心做自己的事,晚上也能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。”居民周女士点赞。</p> 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从“一位难求”到“托有所安”,一组组数据折射出鹭岛“幼有所育、幼有善育”的温度。据介绍,自2020年8月以来,厦门市在福建全省率先出台《厦门市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》,同时建立婴幼儿照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。与此同时,厦门市先后研究出台托育机构生活类民用电、用人单位开展托育扶持、国企办托绩效奖励、托育服务设施建设、完整社区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、普惠托育机构补助、托育保险补贴、普惠示范项目发展等全领域的政策体系,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筑牢制度根基。</p> 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同时,厦门市委编办主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,推动市区两级家庭发展事务中心转型设立。改革后,形成“市级统筹规划+区级落地执行”的职能分工,彻底改变了以往婴幼儿照护服务“多头管理、资源分散”的局面,通过明确的机构定位和编制配置,打造出专业化、高效率的服务中枢此外,厦门还打通人才发展通道,在全国首创出台托育专业技术资格条件,评审初级、中级托育师,把育婴师、保育员纳入紧缺工种目录,培训补贴上浮20%,累计发放补贴600余万元,为行业留得住人、育得好才。</p> 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3月底,厦门市托位总量达22820个,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.27个,普惠托位占比79.47%,社区托育服务机构覆盖率82.62%,各项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。</p>